大学四年,郑柏阳参加过的竞赛超过二十个,荣获国家级学术竞赛奖励七项,省级竞赛奖励十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四项……会议室里,郑柏阳笑着说:“我们有很多贼有意思的故事,要从哪里开始讲起呢?”
2023年汕头大学奖章获得者郑柏阳
· 2019级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 汕头大学工学院导生
· 汕头大学工学院教务处助理
· 汕头大学机电系团总支
· 汕头大学科技竞赛社团“STUME”部长
· 2021年度汕大“优秀共青团员”
· 获得推荐免试攻读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资格
所获奖项
· 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onorable Mention
· 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
·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
· 第十届“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二等奖
·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 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三等奖
· 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 2020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东分赛一等奖
· 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三等奖
·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 2020年广东省工科大学生实验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
· 2021-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
· 2020-2021年度汕大优秀学生奖学金
· 2020-2021年度学术科技突出贡献奖
· 2019-2020、2020-2021年度一等学业优秀奖学金
· 获专利保护协会专利资助基金 6 项
小时候的郑柏阳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那时的他会翻出家里没用的小物件,将它们拆开,再拼装。在这个过程中,郑柏阳感受到动手操作的快乐。自此,创造的种子在他心中慢慢生根、发芽。高考填报志愿时,郑柏阳一眼就被“制造”一词吸引,综合考量后,他最终选择了汕头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刚踏入大学校门,郑柏阳和大多数新生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迷茫。“那个时候,脑海里最清晰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走上科创道路。”为了尽快弄清楚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他追着同系的师兄问了一个月。
师兄给郑柏阳介绍了大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还热心地给他推荐了学习课程。大一的郑柏阳会在吃饭时打开教学视频,回到宿舍后再练一下题。经过一年的学习和沉淀,郑柏阳从“啥也不懂”的小白,成长为拥有一些专业技能的入门者。“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清楚地知道,学业成绩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成绩好并不意味着真的学到了东西,所以在课程学习上,他会注重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
在师兄的介绍下,郑柏阳了解到了汕头大学无碳小车俱乐部(STU-ME)。俱乐部里实用技能的传授、众多竞赛的机会与他想要走的科创路相契合。他通过考核进入了俱乐部,在团队中积极参加项目,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成长、进步,慢慢地踏上科研的道路,走上竞赛的舞台。
同时,抱着“加入优秀的集体,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想法,郑柏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清晰地记得,上党课时老师讲到强国的两大方面,一是硬实力,二是软实力。从那时起,他便一直在思考:“我能为了实现强国目标做些什么?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作为一名工科生,他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硬实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郑柏阳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科创目标。
从2020年开始,郑柏阳的生活便从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变为被行程紧密的竞赛填满。
加入STU-ME半年后,郑柏阳得到第一次参加竞赛的机会——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校赛。他和他的团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轴转,最终成功拿到了省赛的最后一张入场券。
进入省赛后,郑柏阳和他的团队却“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逆风翻盘”。
在省赛的前一天晚上,意外突然发生。队员一个手滑,团队几个月的努力成果毁于一旦。“当时我们花五分钟喝了口水冷静一下”,来不及考虑太多,郑柏阳和队员立马打开仪器开始动手复刻四驱车。
从凌晨两点到四点,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复刻,四驱车成功发动的那一刻,他们都松了口气。六点,回宿舍休息了半小时后,他们乘上了前往广州的大巴车。
然而在广州,他们又遇到了“突发事件”。试跑时,主办方在赛道上临时加了一层砂纸,导致四驱车底盘的传感器被磨坏。四下求助无果后,他们和其他团队一起跑遍了广州各区的电子配件售卖店,可惜都没有买到。所幸,他们最后借到了其他团队的备用传感器。
“当时在场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紧张到呕吐。”郑柏阳回忆道,“四驱车左右偏移的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半。甚至获奖结果公布的时候我都不敢看,但没想到最后能拿到三等奖。”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他感慨万千:“竞赛也好,项目也好,结果的好坏是虚无缥缈的。”赛场上常有突发事件,“有时候还是要看运气”。但郑柏阳会把可以掌控的那一部分尽力做到最好,他认为“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竞赛之路充满未知。郑柏阳还记得,他们团队在“唯实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的作品是草方格铺设机。拍摄演示视频时,有一个难题横在团队面前:“汕大哪里有沙地?”思考良久,他们决定将车开去操场上的沙坑。但不幸的是,结束拍摄后,机器几乎散架。
“车后面连接四个轮子的轴滑会一边走一边掉出来。”回忆起当时跟在车后面的队友一边走一边拿着锤子敲的模样,郑柏阳不好意思地笑了,“当时是晚上,住在敬一书院和明德书院的同学应该都会对我们有印象。”绕过二三饭后,机器突然全部散架,在没有办法现场重装的情况下,郑柏阳和队员们只能将机器抬回去。“机器很重,我们每抬五秒就要休息一分钟。”
回忆起那些时光,郑柏阳认为这些经历很“有趣”——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有趣,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的模样也让他铭记在心。“实验室的氛围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死板,我们累了也会插科打诨,备赛到凌晨也会一起去吃夜宵。我们也会吵架,但大家的初心都只是想让成品呈现得更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有一样东西,一直被郑柏阳用来激励自己。在他的宿舍书架上,摆放着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他大学四年以来的奖状、证书以及会展的工作牌。而在箱子底下,压着一张大一上学期的等级为B的微积分作业。
“拿到这个成绩之后,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郑柏阳认为,如果连事先可以准备好的事情都没有做好的话,那么后面的事情也会一直做不好。于是,他将这份作业一直放在装满荣誉和经历的箱子底下,在每一个心浮气躁的时刻拿出来鞭策自己。郑柏阳说:“骄傲的时候看看那份试卷,我能慢慢沉下心来,接着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在科研的道路上,郑柏阳并不是一个人。导生师兄的引领,使他走上科研道路;团队成员间的互相包容,让他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导师牛小东的耐心教导,使他在精益求精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郑柏阳的成长离不开他身边的人。因此,郑柏阳也努力想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回馈大家给予他的帮助。
2021年至2022年,郑柏阳担任“STU-ME”的主要负责人和工学院导生。平日里,他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分享类的活动,为朋辈提供学习和竞赛方面的经验分享,也会经常与师弟师妹们交流。
“师弟师妹们在准备比赛时遇到问题会来问我,在竞赛中获了奖也会过来跟我分享好消息。”郑柏阳默默关注着、支持着、鼓励着师弟师妹们,一如入学时他的导生师兄那样,看着他们开始在竞赛中崭露头角,慢慢能够独当一面。“那个感觉,就像是看着当初的自己。”郑柏阳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也很有意义”。
在师弟师妹们心目中,郑柏阳是亲切温柔的优秀学长,获奖无数却十分谦虚。郑柏阳也表示自己并不会很在意过往的成就,但“汕大奖章的意义不同”。他觉得汕大奖章代表着汕头大学,是一份责任和使命,“这份奖项鞭策着我继续努力,我希望让别人知道汕头大学是一所很优秀的大学,能培养出很优秀的人才”。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践。”这是郑柏阳的座右铭,激励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成长。结束汕大四年学习生活的他,将以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研究生的身份继续自己的科研之旅。“我会做好我的人生答卷。”郑柏阳表示,他会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继续朝“科创强国”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