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第三届全球研究国际研讨会:全球视野” 10月17日至18日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主办。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赵无名副教授主持研讨会,汕头大学副校长李丹教授致开幕词,文学院院长波泓德(Terry Bodenhorn)教授出席会议并致闭幕词。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6位全球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高级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专员帕特里克•孟迪斯(Patrick Mendis),上海大学全球研究中心的创建主任郭长刚教授,英国探险历史学者及“极地世界”负责人休•路易斯-琼斯(Huw Lewis-Jones)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李莉文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全球研究中心的瞿开森(Karsten Krueger)副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兼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的刘康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媒体学特聘教授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
帕特里克•孟迪斯教授,去年出版了《和平的战争:中国梦与美国命运如何共塑新的太平洋世界秩序》(Peaceful War: How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American Destiny Create a New Pacific World Order)一书。他作了题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梦”还是“美国梦”》的发言,追溯了美国梦的变迁,探讨了中美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双边关系,揭示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和相通之处,回顾了两国之间曾经互相借鉴的关系,并分析了奥巴马总统关于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太平洋之梦”的愿景。
郭长刚教授对21世纪的全球抗议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将全球抗议运动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发生在欧美国家的由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的抗议运动、发生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与国家的治理问题相关的抗议运动、由全球新自由主义的扩张引起的以阿拉伯之春为代表的抗议运动和与族群分离相关的抗议运动。
李莉文教授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的经验。北外成立了G20研究中心,在校长领导下重点进行区域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研究。依托北外多国语言的学科优势,该中心集中不同院系的学者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李教授还以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来展示全球视角是如何体现的。
琼斯博士分析了如何从全球视角处理南极问题。他认为随着资源开发、环境变化、生态保育等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之后,南极这一地球上最大的大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纷纷进行南极科考,以各种方式宣称自己对南极的管治权。他认为在解决如何开发、管治南极方面需要的恰恰就是全球视野。
瞿开森副教授的发言题为《从人类学看全球视角》(Global
Perspectives: Anthropology),他认为人类学是从特殊的本地情境入手来探讨更广的理论问题,它认可由来源不同的多种材料构成的社会和文化世界总是通过有意义的关系得以表达的,这正是人类学能够带给全球化研究的。他认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全球的”与“本土的”这种概念区分提出质疑,同时又认为这两者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刘康教授以全球研究与中国研究为中心,对社会研究的范式转换进行评论,他认为全球研究与中国研究都是以现代性作为认知基础的,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是不可分割的过程,而全球化又为研究中国提供了核心视角。他认为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崛起、全球研究与中国研究的互动将开辟崭新的学术领域,中国知识界有望走出原来的思考范式,中国有望从“理论-消费”(theory-consuming)国变成“理论—生产”(theory-producing)国。
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两次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开讲座,分别由来自英国的探险历史学家休•路易斯-琼斯博士主讲《巅峰与极地的挑战》和帕特里克•孟迪斯教授主讲《中国梦,美国梦,还是太平洋之梦?》。
文/全球研究中心 赵无名 孙金峰图 12新闻 方澄责编/吴斌 曾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