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校期间,他的总GPA为4.0,百分比为0.77%,荣获国家奖学金,参加的竞赛超过二十项,其中荣获国家级竞赛奖励七项,省级竞赛奖励十余项。
他是2025年汕大奖章获得者陈振国。获悉得奖时,他非常惊喜,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愈发沉重。“汕大奖章是对我自己过去的努力的一种肯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2025年汕头大学奖章获得者陈振国
·202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已保研至东南大学
所获奖项:
·2023至2024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
·202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Honorable Mention
·2022年“六百光年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
·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银奖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全国三等奖
·正大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全国三等奖
·2024年(第12届)“泰迪杯”数据挖掘技能竞赛全国一等奖
·“华中数控杯”第十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全国三等奖
科研成果:
·省级大创(基于Arduino的一体化植树机—精卫)优秀结项
·校级大创(针对“扁头症”儿童的智能婴儿床)
·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植树机及植树方法”获批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连动式输送装置及一种收割机”获批(唯一作者)
·发明专利“一种吸气式双臂搬运机器人集群系统及控制方法”实审
·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婴儿床”实审
·面向无人机的低空视觉数据集研究综述(发表在《数据采集与处理》2025年第二期,一作)
一、埋下期许 理想萌芽
“我从小喜欢做手工,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对工科很感兴趣。”谈及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缘起,陈振国笑着说。故事要从高中讲起,当陈振国第一次接触单片机时,就被机械制造的魅力所俘获,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从建模、3D打印、设计电路、组件拼接到程序编写,我很享受将构想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这份热爱让他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汕头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并如愿被录取。

陈振国(右一)参加2022年工学院迎新活动
大一上学期,陈振国便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崭露头角,“学长建议我试试保研”。自此,他开始兼顾学业与竞赛。竞赛需要大量前期知识的积累,于是,他从大一起便开始学习C语言,并利用寒暑假时间留校钻研竞赛相关知识。在学习上,他讲究策略,“听得懂的课认真听,听不懂的课就着重抓住期末老师划重点的机会,把握得分要点。”日常完成作业后,实验室是他的常驻之地,或潜心研究,或为竞赛备战。当同龄人沉浸在游戏世界时,他依旧专注自己的目标。他深知,平衡意味着取舍,需要舍弃部分娱乐活动,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节假日时,他经常和朋友小聚,将其作为阶段性的放松。
当“专业第一”的光环笼罩陈振国时,他不自觉地在心底为自己树起了“全能”的标杆。但随之而来的英语期中考失利、微积分成绩下滑、体测排名靠后,让他陷入了自我怀疑。“那段时间,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他回忆道,“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想干了,好像做什么都没办法达到很好的预期。”他被内耗的情绪包裹,在其中挣扎。经过反复思索,他最终领悟到: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你可以向优秀的人看齐,但不能被他们左右。陈振国凭借着自己悟出的“至理名言”,走出了内耗的漩涡,重拾信心,再次出发。
二、心血灌溉 缓缓生长
陈振国的竞赛之路源自两位师兄的指引。大一开学时,他的导生2019级黎杜昊师兄建议陈振国先夯实专业课程基础,再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竞赛所需的软件与编程知识。大一下学期,2020级蔡子轶师兄带领他从头到尾参与了大创项目,这段经历让他真正开启了实践的大门。自此,他开始尝试以负责人的身份带队参赛,从“跟跑者”逐步成长为“领跑者”。

第十届广东省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
2023年暑假,为了冲击专业里认可度较高的工创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陈振国和两个队友整个暑期都泡在学校的CDIO实验室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日复一日地调车、写代码。这份努力也因此换来了回报:他们一路斩获校赛第一、省赛一等奖,团队也顺利地拿到了通往全国总决赛的“门票”。
第一次去北方,在吉林,陈振国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雪。新奇和兴奋之余,冲击国家一等奖的渴望在他胸腔里翻涌。然而,国赛现场却发生了意外。尽管赛前反复调试都“万无一失”,但在颜色识别的关键环节,小车却突然停止不动了。最终,这场比赛以国家二等奖第一名收官。北方的初雪和赛场上突发的意外,是他竞赛生涯中一次深刻的经历。

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在陈振国眼中,队友不仅是赛场上的伙伴,更是不可或缺的支柱和同行的朋友。他们有个“略显任性”的习惯:平时都不吃早餐,只有在因为调试设备而通宵后,才会在清晨一起去吃顿早餐,吃完再回去补觉。这种“不健康的同频”让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团队成员高度团结,分工不意味着界限——即使个人任务完成,彼此也会默契地留下来协助队友。他们始终并肩站在“最前线”,合力拿下每一场比赛。
对陈振国来说,那些奖项是团队共同的勋章。与队友在CDIO实验室里共度的深夜、在通宵后共享的早餐、在北方看的第一场雪以及在挫折面前始终如一的并肩姿态,让他明白,有些经历和情谊,比奖杯本身更有分量。
三、经历风雨 终开花结果
竞赛的磨砺如同一把雕刻刀,不仅雕刻出陈振国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棱角,更让他学会与世界温柔交手。生活里的他亦把专业所长融入日常,“平时电吹风机或者热水壶坏了,我可以自己修。”他笑着分享道。这些藏在琐碎里的“小成就”,何尝不是一种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体现。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荣获国家级奖项十余项,参与了涵盖理工科、商科多重领域的几十场科创比赛……在平衡竞赛、学业与课余生活的本科生涯中,陈振国交出了几乎满分的答卷。如今保研至东南大学的他,计划深耕“低空经济”领域,“希望未来能用自身所学回馈母校、贡献社会”。

2023年广东省工科大学生实验综合技能大赛
四年里,专业课、竞赛、保研等任务接踵而至,通宵复习、备赛对陈振国来说是常态。回头看,每个阶段都踩在他计划的节点上。“汕大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学术志向,师兄师姐的传承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他笑道,“他们的成功给我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我应该不停地往前走。”
一步一脚印的汕大奖章来时路,陈振国带着“心向远方,行而不辍”的信念再次启程。当初埋下的那颗“想做点什么”的种子,在无数汗水与心血的浇灌下,终长成参天大树。